近年来,我国医疗行业发展迅速,但医疗装备行业关键零部件、高端创新仍需加强,尤其是需要打破产学研之间的壁垒,才能进一步打破国际三巨头对高端医疗设备市场的垄断。
日前,“科技战‘疫’,筑牢公共卫生防线”专家思享会在沪举行,与会专家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产高端医疗设备接受实战考验,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未来要继续打破“产学研”之间的壁垒,实现产业链的深度协同,才能逐步打破国际三巨头垄断,推动国产医疗设备大显身手。
长期以来,三甲医院的高端医疗设备基本被GPS(GE、Philips、Siemens)三巨头垄断,但这一格局正在被慢慢打破。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中国第一批“吃螃蟹”引进国产医疗高端设备的医院,该院副院长顾建英表示威廉希尔williamhill,近年来本土企业强化研发实力,在大型放射诊断设备、心电设备、手术机器人等领域发力追赶,部分设备已接近世界领先水平。
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王育介绍,该院正在使用的国产大型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包括CT、MR、PET-CT等等。此外,国产手术机器人也已在仁济医院广泛使用,今年7月,仁济医院脊柱外科为一位患有罕见的“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脊柱畸形”的15岁患者成功实施了机器人辅助下重度脊柱侧弯矫形手术,实现了国际医学界的新突破。
高端医疗设备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战略领域,受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长期以来“产学研”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壁垒。医生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却无法直接向企业研发人员提出反馈;企业研发部门也很难接触达真实的医学场景,研发的产品未必适合临床需求。产学研之间的分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疗的实现。
“医生技术再怎么高,手术做得再好,力量也是有限的。但是科研体系的效率是完全不一样的,一款新药可能拯救几百万人”。威廉希尔williamhill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龚启勇以抑郁症为例介绍说,该院正在联合国产设备厂商,共同打造基于精神影像体系的磁共振一体化治疗设备,“一方面判断是否患有抑郁症,另一方面判断抑郁症的治疗靶区,同时还可以进行干预、调控,全程都是无创的”。
王育认为,要提升本土医疗器械的创新研发实力,迫切需要医院和企业强强联手。一是拓宽合作领域,特别是加强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合作。医院有医疗大数据,企业有算法,通过资源共享,开发更多的应用,辅助临床医师进行医疗决策;二是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搭建医企合作的平台,将研究成果转化成可以落地的治疗方案和技术;三是相互赋能,提升能级。依托医院的优势学科资源,帮助企业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提升设备的性能,进而推动高端医疗设备的升级换代。
长期以来,中山医院都坚持以医院为纽带,连接产学研”的发展模式。顾建英建议,要重视医疗科技人才的重要性,硬件设备的研发及软件管理都需要研究型人才的持续投入。同时,创新成果转化的体制,让新技术快速在临床转化、应用、验证。如中山医院专门成立了科研管理转化科,帮助临床医生将创新技术转化,医院将创新产品受益的80%奖励给研发团队,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
“国产厂商首先要自强,从产品质量上赶超国际领先的水平。同时,在新产品开发的过程中要坚持需求导向,深入了解临床的“痛点”问题,产品和需求相互磨合,交互提升。”联影医疗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强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互利网医疗及智能医疗设备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联影数字技术产业事业群U+医疗事业部副总裁高川介绍,在武汉“封城”期间,联影利用5G技术改造CT设备,在“云端”远程为社区病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检查服务,“疫情期间互联网医院的就诊量同比增长700%,预计未来互联网医疗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