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厂商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诊断设备领域中,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彩超等细分板块,国产厂商
国产医疗设备提供商技术持续向上突破是核心概念,这源于对于研发的不断投入。尽管过程历经数年,但其所提供的高性价比产品将加速普及与应用。2023年,一个接近4000亿元的医疗设备市场正在被撬动。
国内医疗资源紧张,住院难看病难现象持续存在,新冠疫情冲击更暴露了短板。短期内,关系急重症救治能力的ICU资源严重短缺。中国每千人口的医疗床位数为6.7张,每10万人口的重症医疗床位不足4张;即使是综合型医院ICU科室床位占比约为4%,发达国家的典型值为15%。
ICU资源扩容已在推进。11月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要求各地指定综合能力强、救治水平高的医院作为定点医院。定点医院要要加强建设重症监护单元(ICU),要求ICU床位要达到床位总数的10%。
ICU建设涉及监护仪、呼吸机、输注泵、心电图机等多款必须医疗设备,其中监护仪与呼吸机是最重要的两款产品。目前国内已有包括、鱼跃医疗(002223.SZ)、宝莱特(300246.SZ)等成熟供应商。
更重要的是,公共卫生诊疗资源的投入拉开了全国性医疗新基建的序幕,相关政策密集出台。
2022年1月,卫健委印发《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支持综合实力强的公立医院在严格控制单体规模基础上建设分院区,省级、地市、区县的床位限制均有放宽。
2022年5月,卫健委等印发《有序扩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方案》,要求到2022年底基本完成全国范围内的规划,全国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力争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加快医疗资源扩容与改造升级。
2022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阶段性财政贴息和加大社会服务业信贷支持,促进消费发挥主拉动作用。卫健委随后发布跟进政策,拟使用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
根据测算,医疗新基建项目相关的财政拨款总金额可达2779亿元。其中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中央财政共下达预算约1447亿元,主要用于疫情防控体系建设、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等。
医疗设备大致可分为诊断设备与治疗设备,其中诊断设备以各类影像诊断设备为主,包括彩超、核磁共振成像系统(MRI)、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数字化X射线成像系统(DR)、内窥镜等。
整体来看,外资品牌主要是三巨头GPS(即GE、飞利浦、西门子)在国内医疗设备市场占主导地位。但随着国产厂商在各项细分领域不断的研发尝试,部分产品已成功进入三级医院,市场份额已有后来居上态势。
国内医疗设备龙头在彩超领域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2013年,迈瑞医疗借收购彩超公司Zonare切入彩超领域,同时吸收产品技术与海外市场渠道。随着研发不断推进,迈瑞医疗2015年推出国产高端彩超Resona 7,之后又介入DR市场。
同样主打彩超设备的开立医疗(300633.SZ)也有类似历程。2017年起相继推出的 S50、S60系列彩超,逐渐打开了高端市场。与迈瑞医疗一样,也注重海外市场的开发,国际主流超声市场无疑是国产技术突破最好的印证。
核磁共振成像系统(MRI)、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等影像诊断设备市场的产品升级都在进行中。
国内MRI头部品牌均为大型跨国企业,在超过200亿元的市场中,外资三巨头GPS在MRI市场占有率合计约70%。制约国产厂商的主要是技术指标,如国产MRI产品曾主要停留在1.5T,而进口厂商研发出3.0T、4.0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
2021年,超导 1.5T(含1.48T)市场首次出现同比下滑,3.0T设备市场则持续增长,国产厂商是推动这一转型的主要动力。在1.5T市场,国产已经实现反超,其中医学影像龙头(688271.SH)份额最大,东软医疗、万东医疗(600055.SH)紧随其后。
在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市场,产品根据技术特点主要分为经济型、中端和高端产品。在经济型和中端市场中,等国产厂商市场占有率已处于领先,在高端产品市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内窥镜是一种集成镜光学成像、图像处理、镜体设计、电气控制等技术的高端医疗器械,随着消化道早癌筛查的普及和内窥镜新术式的开展,新型软性内镜市场需求不断扩大。2005年,澳华内镜(688212.SH)首次推出国产软性电子内窥镜。
不难发现,国产医疗设备技术正持续突破,进而推动产业加速变革。未来医疗设备领域被GPS垄断的行业现象或将被打破。
在主打治疗的医疗设备里,手术机器人是最难被忽视的一个。这是一类可以克服人体生理限制,在精准手术过程中为医生提供辅助的系统。由于需要集成机器人本体设计、控制算法、电气工程、影像导航及精准成像5大底层技术,手术机器人开发难度较大,是领域金字塔尖。
审评审批环节是医疗器械获得认证上市的重要环节,政策针对手术机器人产品有所倾斜。2021年3月,全国人大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刚要》就提出要发展高端医疗设备,完善创新药物、疫苗、医疗器械等快速审评审批机制等。
医保报销可以覆盖患者支出,对降低就医成本、提高市场接受度有较大影响。2021年2月,工信部颁布“十四五”发展规划,鼓励地方政府将机器人辅助手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目前已有多地落实了相关政策。
这些配套政策都激励了国内企业对医疗机器人的开发威廉希尔williamhill。2021年10月,威高机器人开发的“威高妙手威廉希尔williamhill-S”获批,成为首款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2022年1月,微创机器人开发的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图迈”获批。
国产品种获得批准还仅是开始。一家典型机器人公司收入主要将由设备、耗材和服务三部分构成。在市场趋于稳定以后,包括手术器械和附件销售的耗材收入将占更大比例。如2020年,美国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市场中耗材及服务的占比达到74.7%。
这里的耗材收入可能包括手术相关器械,如镊子、剪刀、超声手术刀等,以及相关配件如无菌保护罩等产品的销售。服务收入则包括提供维护、培训及其他售后服务的收入。可以预见,当一款产品面市后,系统销售收入占比达到最高,未来耗材及服务收入占比将逐渐提高。
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的主流产品都是达芬奇系统。目前Intuitive Surgical公司在国内已分别获批Si系统与Xi系统两款手术机器人产品,可适用于泌尿外科、妇科、普外科和胸外科。2016年,复星医药(600196.SH)与Intuitive Surgical成立合资公司直观复星上海代理销售达芬奇系列。
一台机器人的销售要经历宣传推广、医生培训、医院招标等一系列环节,在今年1月获批的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图迈”,在近期才完成首台产品的商业化装机;在此之前,“图迈”已在全国13个省份、22家医院的多科室完成超过400例机器人辅助临床验证手术。
对于这类复杂的医疗器械,不仅需要深厚的技术支持,还需要渠道进行市场培育和推广。对于临床医生而言,需要历经手术观念、术式习惯的转变,以至于最终理解功能原理和具备熟练的实操技能。